在进行创新、探寻真理时,唯一能信任和依靠的是自己。而是否能够成功,则取决于自身的基准:心灵。心灵必须具备平衡的特质,必须兼有相对立的极端两面。
今天我想讲讲创新。我指的创新包括研发新产品、开拓新市场、思考新事物等。
京瓷创立伊始,我对企业经营一窍不通,处在摸爬滚打的阶段,于是想到基于做人基本的原理原则来运作企业。而对于创新,我也有类似思考,我认为创造与创新不可“向外求”,即不可拘泥于外部或他人的基准,而应该“向内求”,以自身为基准。
比如技术研发,因为是要做成别人还未做成之事,所以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进。此时,比起专业知识和经验,当事人的心态和心境其实更为重要。
大家想象一下便能明白,在漆黑一片的街角,前方伸手不见五指,因此只能摸索着前进。如果是胆大的人,便会依靠自己白天似乎曾来过此地的记忆,一边用手左摸右摸,一边大步行走,最终可能会跌入水沟,或者被停在路边的自行车绊倒。
反之,如果是胆小的人,则会神经质般地两脚一前一后缓缓挪动,不停用手确认前方障碍,小心翼翼地前进,途中听到各种声响,便愈发害怕,最后吓得腿软,裹足不前。
换言之,胆大的人胆大地走,胆小的人胆小地走,但有一点是共通的:他们都只能把自己触碰到的东西、自己身体感受到的东西作为参照线索。这便是在进行创新时的感受。
我是技术人员出身,原先大部分的工作内容都与研发有关。由于年轻时起便泡在实验室,因此我有过颇为有趣的体验。大家知道,如今在进行化学分析时,用的是专业机器设备,能够很快得到正确数据,但以前只能依靠实验分析。
比如,在对某种物质中的某种特定元素进行定量分析时,如果该元素含量很高,那还好办。可如果含量极低,则很难分析出正确的数据。
我们知道,通过加入某种特定试剂,能够知晓特定元素是否存在,这属于定性分析。但如果要测定该元素的具体含量,如果让10个学生去测,往往会得出10组不同的数据。
大学在教定量分析法时,会先让学生制作含有待测成分的样本,然后让他们通过实验来分析它。由于样本中的待测元素含量是事先定好的,因此实验数据一旦有误,则一目了然,然后通过反复的实验纠正,学生便能渐渐掌握定量分析法。
但即便是掌握得很好的人,一旦要分析未知的物质,数据“10人10个样”的情况还是会发生。
专家在调查大气或水质时,会使用一种名为“微量分析法”的方式。但所得出的数据也会因勘测地点的不同而不同,因此误差依然存在。
说到底,在进行这种测量实验时,即便流程和方法都正确,数据依然会因人而异。不是说某人的数据就完全对,某人的数据就大错特错,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方法论上,大家都没错。
而之所以数据会有不同,原因就在操作的过程中。微小的操作瑕疵、细微的精度差异,都会体现在最终的数据中。换言之,有时操作者本人主观认为自己没有犯错,但客观上却是制造了误差。
神经质的人万分谨慎地实验,得出的数据的确会比不仔细的人正确,但与真正正确的数据之间依然有距离。大胆的人大大咧咧地实验,得出的数据自然也是大大咧咧,与真正正确的数据相差甚远。不管是追求正确数据,还是我一开始讲到的创新,唯一能够确认的只有自己得出的结果。
所以说,在进行创新时,所有基准皆取决于自身。
但人是社会性动物,我们日常生活中几乎99%的事物都不是完全基于自身意志的。社会的风潮,他人的看法……这些都成了我们做出判断和决定的基准。
换言之,随着社会发展、文明进步,“完全以自我为尺度”的生活方式愈发困难,以他人的尺度为基准,乘上大众所铺设的“价值轨道”。这样的生活方式要轻松得多,因此很容易让人习惯。
偶尔尝试以自我为尺度思考问题,却不愿成为异类而被人讨厌或排斥,于是倾向于“向外求”,以他人或主流为基准,绝大多数人都会在潜移默化中选择这种活法。但若要进行创新,就必须独立思考及判断。唯有相信自己,唯有以自身为基准。
可见,创新犹如发现真理,应该以自身为基准,即以自己的心灵为基准。此时,心灵的境界便显得至关重要了。
“心灵美”当然也属于高境界的一种,但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一种“平衡”。
换言之,平衡、匀整的心灵是创新成功的关键。不可过于大胆,也不可过于胆怯;不可过于乐观,也不可过于谨慎。
此外,我这里指的“平衡”也并非“不偏不倚”的中庸。要想创新和发现真理,就必须兼备相对立的极端两面:原本雷厉风行、敢作敢为的人,有时却又变得谨小慎微;原本性格温厚、体恤他人的人,有时却又变得冷酷严苛。只有达到这样的心灵境界,才能创新。
此时,自己的内心是唯一基准,只能以它为准绳,把实验结果与追求的真理相对照。有时研究结果一直不尽如人意,但如果百折不挠、日夜钻研,便能取得相应的成果。其过程自然十分艰难,但在出成果时,如果是自尊心较强的人,内心的第一反应应该是“(结果)还不完美,还需改进”。
但有时成果来之不易,可能已经耗费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,于是不愿承认结果的不完美,这也是人之常情。所以有的人会把自己还不完美的研发成果说成是完美的。
可见,由于基准在自己内心,因此要摸着良心做出判断。研发过程相当辛苦,公司领导又反复催促,在这样的压力下,要直言“(结果)还不完美”,的确需要莫大的勇气。
但人不仅仅拥有勇敢的一面,也有虚荣的一面,这是人心的复杂性使然。所以,人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之下,或许迫于时势,或许碍于面子,明明内心知道“结果还不完美”,嘴上却说“已经大功告成”。
而当周围的人对此予以质疑和批评时,便会竭力为自己争辩,罗列一堆貌似说得通的道理。换言之,当事人要么是“真相信结果完美”,要么是“努力劝自己相信结果完美”。
但无论怎样,这都是妄语,是心灵的扭曲。这或许能够取得一时的成功,但最终必然失败。
反之,如果是过于谦虚谨慎之人,则会迟迟出不了成果。哪怕在旁人看来已经大功告成了,本人却顽固地认为“还没完成”,于是时间一天天过去,一年甚至两年后,依然不见成果。
明明已经完成,却因为过于谨小慎微而错过时机。直至公司领导也对该研发项目失去热情,项目或胎死腹中,或只能产出让人难以放心的成品。
按理说细心谨慎是好事,研发出的产品应该也不错,但由于研发者胆小怕事的心境,产品也浸染了这种“习气”。
我们京瓷的产品线很广,从工业陶瓷到电子器械,可谓品种繁多。但从心灵的视点出发,所有产品都有一个共通之处:它们都是研发者心境的反映。
换言之,胆小谨慎的人做出的东西有胆小谨慎的性质,胆大傲慢的人做出的东西有胆大傲慢的性质。从性能到外观,都如实反映了研发者的心境。可能有人觉得这是天方夜谭,但事实的确如此,不由得你不相信。
因此,广受欢迎的热销新品,自然也是研发者心境的如实写照。所以说,只有到达我前面提到的“心境平衡”的境界,才能研发出真正的好产品。
推荐阅读
1、2021全国二手车企业家峰会——莫中导师演讲稿http://auto.hx2car.com/article/1824128
2、2021全国二手车企业家峰会——陆晓砚导师演讲稿http://auto.hx2car.com/article/1824176
3、2021全国二手车企业家峰会——周因因导师演讲稿http://auto.hx2car.com/article/1824252
4、2021全国二手车企业家峰会——沈润权导师演讲稿http://auto.hx2car.com/article/1824266
5、fabe销售话术(fabe销售法则黄金话术)http://auto.hx2car.com/article/1824006
6、学会在倾听中追问,获取高价值情报http://auto.hx2car.com/article/1824036
7、稻盛和夫:一个接一个的判断积累起来,人生的结果自然就会呈现http://auto.hx2car.com/article/1823558
8、培养反复思考习惯,更有利于解决问题http://auto.hx2car.com/article/1823990
9、3步审核法,判断客户购买意愿http://auto.hx2car.com/article/1824004
10、稻盛和夫:我要强调,经营者应该聚精会神注入意识,过“有意注意的人生”http://auto.hx2car.com/article/1824208
111 ------------- 有 ------------- 没有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
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
推荐车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