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账户是人们在心理,上为每一类商品,所规划的消费预算。很多时候,客户在购买产品时,表现的犹豫不绝,其实,是因为销售人员推荐的产品价格,超出了他们对这类商品的心理账户预算。
那么,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?
这节课和你分享,围绕消费者“心理账户”,进行针对性销售的2种场景:
场景一:不超过客户心理账户,进行销售
日常生活中,为了控制消费和生活支出,很多人都会给自己设置一些心理账户,比如个人生.活支出、个人发展支出、家庭生活支出等,而在这些账户下,甚至还可能有子心理账户。
它们的存在,常常在无形中,影响着人们的购买决定。
比如,一名家庭主妇,在月初对家庭本月开销做出的规划是:
衣物1000元,化妆品1000元,买菜1500元, 油盐酱醋和日常工具500元,孩子零花钱300元,
丈夫抽烟500元,休闲娱乐2000元。
这时,如果销售人员推荐一款超过1000元的化妆品,那么,-定很难销售成功,因为这超出.了顾客在化妆品这一心理账户上的预期。
再比如,很多超市都喜欢在月底进行促销,除了是希望通过促销,来处理一些即将到期的产品外,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是,上班族群体中有很多人都是月光族。
每到月底,由于工资基本花光,所以他们在各项开支.上的心理账户,就会开始亏空。如果此时再期待他们,还能像月初一样拥有强大的购买力,就太不现实了。
但如果能适当采取促销措施,让商品价格,重新符合他们此时的心理账户预期,就能促使他们进行购买。
场景二:在不同心理账户间,进行转移销售
这一场景的销售原理是:
顾客在消费时,不同的心理账户之间,会存在消费转移的现象,尤其是“物质化的心理账户”与“情感系的心理账户”之间转移
这种转移,通常都和特定的场景营造有关,如圣诞节、情人节、春节等。在这些时间点,人们的消费动机,以及对于产品和消费的看法,都会发生变化。
比如,平时花2元钱就可以买到一个的苹果,到了圣诞节,卖到10元,甚至20元,还会有人购买。
原因是,圣诞节的苹果,虽然超出了人们对苹果本身,这个心理账户的承受范围,但它承载了人们对圣诞节的情感账户,所以,购买苹果的钱,就会从原来的心理账户中,转移到依靠情感来维系的心理账户之中。
再比如,同样的一杯咖啡,做成袋装咖啡在超市售卖,只需要几元钱,可是,如果商家把它定位为品质生活的一部分,拿去咖啡厅售卖,虽然味道一样,但价格却会相差几倍、甚至几十倍。
很显然,这是商家利用了人们,依靠自尊心和虚荣心维系的心理账户。
所以,作为销售人员,不仅需要了解对方的心理账户结构分配,同时还要掌握,转移消费者心理账户的能方,针对干同客户、不同场景,
对产品进行适度的包装,然后转移到客户的其他心理账户中,销售就能瞬间柳暗花明。
那么,如何才能掌握客户的心理账户结构呢?
首先,销售人员要学会仔细观察,通过顾客的穿着打扮、言行举止,来了解对方的消费水平也就是时时懂得察言观色。
其次,销售人员要掌握很好的沟通技巧,通过愉快地聊天,一点点探寻出顾客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。
最后,就是对过往销售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反复总结,掌握不同的客户群体,并做好及时分析、分类和归类。
以上,就是围绕消费者“心理账户”,进行针对性销售的2种场景:
1、不超过客户心理账户,进行销售
2、在不同心理账户间,进行转移销售。
111 ------------- 有 ------------- 没有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
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
推荐车源